院士領銜!中國原創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首次亮相國際論壇,獲全球贊譽
生物材料,是用于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或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材料,同藥物一樣是保障人類健康的必需品,是醫療器械產業的基礎。我國將保障人民健康置于優先地位,高度重視生物材料的發展,近十余年來,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已跨入國際先進水平,處在產業面臨爆發式增長的前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力推手。
8月9日至10日,“2024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前沿國際學術論壇”在成都圓滿落幕。論壇匯聚了來自中國、美國、歐洲、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韓國等9個國家及地區生物材料領域的世界著名專家,共同研討、審視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的現狀、前沿及發展趨勢和重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興棟,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趙宇亮,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醫學院院士Nicholas Peppas,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院士Robert Langer、Kristi Anseth以及美國國家工程院、醫學院院士Cato Laurencin、Antonios Mikos、Kam Leong等13位世界頂尖專家受邀參會并作報告;近百位中青年專家在圓桌會議上發言探討;國內外5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會議期間,張興棟院士團隊分享了《組織誘導生物材料的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講述了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在心血管組織修復再生領域的應用,首次將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這一中國原始創新的生物材料推向國際學術舞臺,獲得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與贊譽。
基礎研究堅實 創新應用可期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赟博士在圓桌研討會上,就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的基礎研究及其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應用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剖析。他表示,膠原蛋白作為細胞外基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作人體的“生命支架”。而利用先進的生物合成技術精準模擬并制備出具備人體天然膠原蛋白生物學功能的生物材料,一直是全球科研領域競相探索的熱點。
中國科學家采用多模態的研究形式,通過光鏡、電鏡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對A型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的結構、功能、序列等特性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該材料具有和人天然膠原蛋白一致的結構和功能,補充到人體,可以模擬和替代受損的細胞外基質,使細胞更好地行使修復再生功能。
正是基于這樣的生物學特性,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目前,我國科學家已成功將其應用在婦科、心血管、皮膚等多個領域,相關成果在國際上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最新成果發布 引領行業前沿
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兵教授分享了心血管材料與器械開發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基于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新材料研發的心血管支架和抗心衰水凝膠贏得了國內外專家的熱烈掌聲和高度評價。
王云兵教授表示,膠原蛋白為細胞外基質(ECM)的核心成分,是構成細胞外基質的骨架,支撐細胞功能表達的平臺,并具備促進組織再生和修復的性能,在組織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傷口愈合、骨骼和神經再生等。遺憾的是,膠原天然的致血栓特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心血管植介入材料及器械中應用的可能性。
中國自主研發的重組人源化Ⅲ型膠原蛋白(rhCol Ⅲ)采用先進的結構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精心定制,具有增強的細胞粘附活性和抗凝血特性,這歸因于人源化Ⅲ型膠原的高粘附片段(Gly-Glu-Arg(GER)和 Gly-Glu-Lys GEK)和繞過了可能誘導血小板黏附和活化的羥脯氨酸(O)序列。因此,具有rhColⅢ涂層(無藥物)的支架涂層可以對支架植入后復雜的微環境產生多種作用,并且心血管支架上的無藥物涂層可以降低LST風險,抑制ISR,促進血管新內膜愈合。負載定制化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的注射用水凝膠,通過聯合抗凋亡、抗炎和促血管重構機制,在加速受損心臟修復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該材料打破了傳統膠原蛋白用于心血管的局限性,為心衰治療開拓了新方向。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對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新材料的創新性、實用性和安全性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表達了與中國科研團隊合作的濃厚興趣。此次論壇不僅促進了全球生物材料科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為中國原創的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國際化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