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中聯藥膳食療專委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國際藥膳食療產業高峰論壇盛大召開
2024年8月20日至21日,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國際藥膳食療產業高峰論壇在江西樟樹,中國藥都·葛玄養生小鎮成功舉行。本次年會以“傳承創新·融合發展——共筑藥膳食療新篇章”為主題,元亨祥集團、葛玄養生小鎮作為承辦單位,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與江西省藥膳食養研究會共同承辦本次學術盛會,全國各地的藥膳食療領域專家與韓國、新加坡等國外藥膳食療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同探討中醫藥膳食療產業發展,共同繪就中醫藥膳食療美好藍圖。
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振吉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陳俊峰副秘書長,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譚興貴教授,江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江蓉處長,樟樹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總工會黨組書記周星根主席,樟樹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朱鳳英副市長,新加坡中醫學院原院長項平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盧祥之教授,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吳正治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劉銅華教授,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煥文教授,廣西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龐宇舟教授,甘肅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鄭貴森教授,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運中教授,臺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分會會長宋威徹教授,崇光社區大學蘇麗卿教授,韓國慶熙大學金頀哲教授,韓國圓光大學樸銀淑教授、崔允熙教授,元亨祥集團創始人程芳先生出席開幕式。
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陳宏斌秘書長在開幕致辭中,回顧了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15年來取得的諸多成果,在專著出版、課題研究、專利成果、干部培養、研究學組設立等方面建樹頗豐。他表示,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性學會,將持續圍繞藥膳食療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探討藥膳食療新技術、新方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為中醫藥健康服務貢獻力量。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振吉教授發表致辭。他指出,藥膳食療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國家重視、社會亟需,產業規模日益增長,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當前,中醫藥普惠全球,世界中聯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際性中醫藥學術組織,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藥膳食療專業委員會作為藥膳食療國際化的重要力量,期待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動藥膳食療行業發展,為世界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譚興貴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江西·樟樹自古就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本次會議在此舉辦,感受樟樹獨特文化魅力的同時,也期待以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促進學習提升、推動探討交流,傳承創新并重,加強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元亨祥集團創始人程芳先生在致辭中,向參會領導、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藥膳食療”發展歷史悠久,“藥食同源”實踐經驗豐富,作為中醫藥學文化瑰寶,藥膳在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藥借食力、食助藥威,合理組方配伍,兼具色香味形效,滿足對美味的追求,又達到防病保健、吃出健康的養生功效。他提到,中國藥都·葛玄養生小鎮,由元亨祥集團投資運營,以“中醫養生、特需照護、康復護理”為核心體系,以“慢病調理、中醫康復、特需照護、智慧康養”為服務載體,精心布局三大功能區域和四項核心服務。依托江西樟樹區位、文化、中醫藥資源優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建“國家級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樟樹臨床中心、“中醫養生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樟樹分中心,致力于打造成為江西省健康養老第一品牌、全國智慧康養示范品牌。他表示,藥膳食療事業與產業迎來了密集的政策支持和寶貴的發展機遇,藥膳食療產業也將迎來萬億級市場藍海,期待在本次大會中與各位領導、嘉賓深入交流、學習討教、廣泛合作,共同推動藥膳食療產業的創新發展。
江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江蓉處長發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全國率先制定中醫藥強省戰略,出臺一系列高規格文件,促進江西省中醫藥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江西中醫藥發展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需要國內外同仁共同努力,期待與行業內專家、學者充分交流、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樟樹市人民政府朱鳳英副市長在致辭中表示,樟樹市是中國中藥協會授予的唯一的中國藥都,藥膳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依此開發了一批特色藥膳保健食品,構建了觀藥景色、吃藥膳、泡藥浴、養藥生的康養旅游產業鏈。真誠期待通過本次學術年會,搭建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推動藥膳食療研究成果轉化,推動全球藥膳食療產業健康發展。
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煥文教授在致辭中介紹,江西中藥大學藥膳研究所,是全國中醫藥院校唯一的專職以中醫藥膳和功能性食品研發為主的研究所,研究所緊扣中醫治未病的學術精髓,教學科研團隊以解決亞健康及慢性疾病為導向,在藥膳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秉承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原則,期待與國內外同行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藥膳食療產業繁榮發展。
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戴愛國教授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藥膳食療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中醫藥學與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承載著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傳統智慧,連接著東西方傳統理念,是促進國際健康合作的重要橋梁。湖南中醫藥大學,始終致力于中醫藥傳承創新與國際交流,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為推動藥膳食療現代化、標準化、國際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高木久代教授在視頻致辭中,介紹了日本中藥藥膳食療學術活動近況及學術成果。
韓國慶熙大學金頀哲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中醫藥膳養生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文化,并發展為東亞飲食文化瑰寶。如今,中醫藥膳食療在國際化道路上迎來新的契機。在韓國,健康食品廣受消費者喜愛,它被看作是藥膳傳統的延伸和藥膳知識的現代化應用,用現代生物技術驗證傳統藥膳理論,讓千百年來積累的藥膳經驗煥發新的生命力,滿足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韓國圓光大學樸銀淑教授在致辭中,分享了她與中國文化邂逅的歷程,向大家介紹了韓國圓光大學的風物,并講述了與中國學術界的友好交流。世中聯藥膳食療專委會以科學推動產業升級,以人為本,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貢獻力量。
中華中醫藥學會傳承導師譚興貴教授第三屆學術傳承人拜師儀式莊重舉行。中醫藥綿延千年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師承教育一直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了中醫界薪火相傳的光榮傳統,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尊師重道的獨特魅力。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陳俊峰見證儀式。
專家講座
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劉銅華教授作《中醫養生思想及在防治糖尿病中的應用》專題講座,從儒、釋、道三家學說作中醫養生學總結,就糖尿病飲食防控提出有效方案,并對新冠防控經驗提出獨到見解。
新加坡中醫學院原院長項平教授作《中醫藥膳在新加坡》專題講座,舉例說明了中華藥膳在新加坡的良好社會基礎,簡述了新加坡中醫學院對中華藥膳人才培養的重視,并對中華藥膳在新加坡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安徽中醫藥高等??茖W校鄧沂教授作《兒童亞健康狀態體質的食療藥膳調理》專題講座,就兒童亞健康狀態、少陽體態、亞健康調理方法等幾個關鍵問題,以及偏肺虛質、偏脾虛質、偏腎虛質兒童的食療藥膳調理進行講解。
廣西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龐宇舟教授作《毒論毒病理論及解毒藥膳舉隅》專題講座,就中醫“毒”的源流及理論、壯醫對“毒”的認識進行了分享,重點講述了“龐氏毒論”中的“毒論病因說”“毒論病機說”“毒論病理識”三部分內容以及毒病的治法與解毒藥膳。
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吳正治教授作《中西醫結合精準醫學與精準藥食同源產品策略》專題講座,從精準醫學崛起與醫學模式革新、中西醫結合精準醫學新學科構建、中西醫結合精準診療技術創新、精準藥食同源產品研發幾個方面作精彩分享。
甘肅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鄭貴森教授作《最佳營養與藥膳》專題講座,圍繞平衡膳食及基本要求、最佳營養與藥膳調攝等課題展開論述。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信息中心劉玉香副主任就《2024年人口健康共享杯大賽》的情況作介紹說明。
韓國圓光大學樸銀淑教授作《COVID-19之前和之后的韓國人營養素攝入量與飲食行為的比較研究》專題演講,通過新冠疫情前后對比,反映了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營養素攝入量、食物類別攝入量和飲食行為發生的變化。
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運中教授作《大健康時代,食療藥膳行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專題演講,從強化基礎研究、健全標準規范行業、守正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四個方面進行解讀。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盧祥之教授作《中醫藥膳和藥食同源的理論認識與實踐》專題演講,從古典文獻的角度闡述了中醫藥膳學的理念及其在中國醫學體系中的地位。
廣西醫科大學研究生導師李其斌教授作《食療
世中聯藥膳食療專委會副會長王勇健教授作《健康促進精準營養干預項目2023實施結果匯報》專題演講,就血糖高等問題提出了一整套精準、個性化營養干預解決方案。
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陳衛衛作《廣西“桂藥膳”品牌建設及藥膳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思路》專題演講,匯報了廣西“桂藥膳”品牌建設情況,進一步說明了藥膳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天津中醫藥大學謝偉博士作《知識史視域下黃芪藥材研究與現代性反思》專題演講,從黃芪的古代產地,黃芪與紅芪藥用歷史的淵源,黃芪性、效、用、忌的古今源流考證多個層面讓大家對黃芪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8月21日下午,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國際藥膳食療產業高峰論壇圓滿閉幕。本次學術年會,匯聚了國內外藥膳食療領域的頂尖學者、產業精英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討藥膳食療的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應用的深度融合。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譚興貴教授在閉幕詞中對本次大會給予了高度評價,期待通過大家持續不斷的努力,進一步挖掘和傳承藥膳食療的精髓,推動其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等方面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也呼吁更多專家學者、企業和社會各界加入到這一偉大事業中來,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健康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