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子》掀原生態(tài)情感沖擊,聆聽“孤兒”的成長密碼
藏地是地球上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生活在這里的孩子總是更了解陽光,更親近自然。由萬瑪才旦和佐野岳士聯(lián)合監(jiān)制,卡先加執(zhí)導的紀錄電影《光之子》把鏡頭對準這里一位13歲的女孩,通過一場真實的尋父之旅,帶著觀眾一起穿過熱烈的陽光,探訪空曠中佇立的校園和牧場。
瑟瑟風聲伴著喃喃童語,在風情獨具的光影之美中,觀眾聆聽到“孤兒”的情感密碼。片中關于內心陰影,以及女兒和父母之間的障礙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能以類似的形式找到。
《光之子》超越了文化和地理的界限,給那些與父母關系有問題的子女,以及已為人父母和希望為人父母的人,帶來希望和反思。
金牌團隊打造詩一樣的藏地風情
《光之子》幕后集結了一支才華橫洋的年輕團隊。同時兼任導演、編劇和攝影的卡先加多才多藝,是一位出生于90后的年輕導演,也是已故著名導演、本片監(jiān)制萬瑪才旦的愛徒。制片仁青多杰、美術蘭周才讓等幕后班底也都是影壇新銳。年輕人特有的沖勁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他們勇于挑戰(zhàn),拍出了一部精彩好看又有現(xiàn)實情懷的電影。
創(chuàng)作團隊花費數(shù)年時間來籌備、拍攝少女梅朵的情感歷程,背后折射的是藏區(qū),甚至是整個中國的婚姻與家庭觀變遷,濃縮了創(chuàng)作者對下一代成長處境的深思。和中國其它地方一樣,在時下的藏地,隨著離婚率的增長,單親家庭早已不是新鮮事。在片中的福利學校里,有許多像梅朵一樣父母健在卻只能跟老人一起生活的“孤兒”。
與同學們相比,梅朵有一點是幸運的。當她用電話約好時間地點,并征得外婆的同意,踏上與爸爸相見的旅程,其實觀眾的心都是懸著的,甚至比梅朵本人更忐忑——她的爸爸會是怎樣一個人,會不是對她只是敷衍,他現(xiàn)在的子女會不會接受這個素未平生的姐妹?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
還好,梅朵的爸爸帥氣又體貼,牽著她的小手講傳說故事,給她看自己出生的地方,還準備了豐盛的燉肉大餐,彈著吉他帶孩子們唱歌。姐姐和梅朵依坐在草地上自拍。她們的童年,就像牧場上空的天氣一樣,雖然偶爾有風暴和雨雪,但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灑滿了陽光,當中夾雜著溫馨、欣慰、酸楚和不舍的微妙情緒,投射出女孩的內心世界。
陽光無形無色,《光之子》卻通過這樣詩一般悠遠的地域風情,讓陽光與女孩的人生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藏地題材獨有的達觀與真誠。不賣慘,不炫耀,只是在陽光之下,默默抒發(fā)著內心對親情的眷戀。那是最純真的渴望。
影像突出,情節(jié)醇厚
《光之子》之前曾入圍FIRST電影展的紀錄片主競賽單元,在展映期間大獲好評,最終以8.18分成為觀眾選擇榮譽第二名。它還獲得了東京紀錄片創(chuàng)投大會多彩亞洲獎、第 35 屆日本 ATP 電視獎 ATP 大獎、第17屆韓國EIDF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觀眾選擇獎、第 35 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年度紀錄電影推優(yōu)獎、第6屆韓國蔚州世界山地電影節(jié)亞洲電影促進聯(lián)盟獎(NETPAC Award)提名獎等獎項。
作為一位90后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卡先加能夠用影像打動海內外觀眾,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把紀錄片拍出了劇情片的情感沖擊力。
以往的紀錄片,總是給人影像突出、情節(jié)寡淡的印像,而《光之子》卻能夠準確捕捉并適度放大現(xiàn)實本身蘊含的戲劇沖突和情感波瀾。影片一開場就沒有刻意隱藏攝影機的存在,反而通過輕松隨性的互動,讓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形成微妙而又自然的聯(lián)動。每一個出鏡的人都毫無壓力,保持最大程度的原生態(tài)。
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影片出現(xiàn)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與細節(jié),梅朵為了爭取見爸爸與外婆“博弈”,給爸爸買禮物,在約定地點焦急的等待。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都具有很強的戲劇張力。
包括她后來談到外公去世時輕輕釋放的懷念,與老師對話后拿到新的字帖紙時的喜悅。這些富有戲劇性和感染力的場景或情節(jié),讓觀眾隨時感受到梅朵的精神成長。在稚嫩的外表下,與年齡不相等的人生閱歷,更是令人為之感嘆不已。
好看的類型片屢見不鮮,但是有趣又深刻的紀錄電影總是難得一見,相信10月20日全國上映的《光之子》,會給大家?guī)聿灰粯拥那楦畜w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