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偉:新時代背景下的海亮教育發展之道
通訊員 酈自強 吳馬麗
“海亮的夢想不只是帶動一個縣的一所學校發展,我們的夢想是帶動一個縣教育整體全面的發展。我們的路徑很清晰,先跟政府確定一所當地比較有代表性的學校,我們輸出從校長到副校長到骨干成員的管理團隊,把我們好的教育服務、教育理念輸送進去,幫助這所學校實現快速提升,把它打造成當地的標桿。然后我們就不派人了,我們通過標桿學校,繼續跟政府合作,一帶二,二帶三……去打造名校共同體,打造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通過三年時間的努力,目前我們有好幾個縣域已經組建了由5到6所、3到4所學校組成的名校共同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實現了鄉村教育振興的第二步。那么,第三步是什么?我們在得到當地老百姓、當地政府的認可以后,我們要跟當地教育部門一起去用我們先進的辦學模式、辦學方法,把整個縣的所有的管理團隊進行新一輪的改造,最終實現‘管一所學校,樹一面旗幟,成一片森林’目標,助推縣域教育全面振興。”
4月9日,2023全國民辦義務教育高峰論壇在浙江諸暨海亮教育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0余位民辦教育專家、學者和校長齊聚一堂,共同為民辦義務教育的未來出謀劃策,31歲的北大博士,海亮教育管理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陳軍偉作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海亮教育發展之道》的主題報告,迸發出的新思路新觀點,可謂是擲地有聲,一時間語驚四座。報告系統闡述了新民促法出臺以后,作為中國民辦教育行業龍頭的海亮教育所做的積極探索。
“從1995到2023,海亮教育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與政策形勢,能夠行穩致遠,卓有成效,歸根結底在于聽黨話,跟黨走。”陳軍偉在報告中開篇明義,海亮教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紅利。教育新政強調,民辦教育要去資本化,民辦義務教育要堅持公益非營利性、要規范辦學、要提供優質特色化教學,不允許關聯交易等,針對這些新變化新要求,我們第一時間響應,迅速作出了5個重要選擇。第一個選擇就是從美股啟動退市,海亮教育以股價溢價 25% 向股東回購股票來實現退市,成為新民促法實施條例頒布后第一家主動從資本市場撤出的K12教育集團;第二個選擇就是把海亮教育旗下所有13所義務段的學校,全部捐贈給浙江省民政廳下面的一個私募公益基金會;第三個選擇就是成立了教育合規監察委員會,內部自查自糾合規辦學問題,并迅速成立海亮素質教育集團,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第四個選擇是成立了職級評定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命題評價中心等,核心的就是按照新時代的新課標去培養海亮的教師;第五個選擇,“一生一規劃”,用特色化構建分類分層辦學體系。海亮教育組建了近500人的課程研發團隊,從小學、初中開始就做生涯規劃,根據孩子的特點特長來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讓他們在初三的時候,就根據他的生涯規劃和特長課程,選擇適合自己的高中,并為此構建了科技中學、人文中學、藝術中學、體育中學,還有紹興市唯一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真正實現“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讓每個生命出彩”的辦學理念。
海亮教育成立于1995年,辦學28年來,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打造了良好的社會口碑和品牌效應。到2023年3月,旗下運營管理學校(園所)已達152所,學生人數超18萬人,覆蓋19省42市78縣。2022年僅諸暨區域,就有9名畢業生被清北錄取,3名學生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諸暨校區中考摘得紹興市第一、二、四名,諸暨市前10名占據10席,其他名校錄取人數和體藝類獎項創新高。
“海亮教育28年的穩中有進、步步為營,為我們謀求未來發展和創新增長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陳軍偉認為,海亮教育面對新環境,能夠從容迎接新挑戰,以往的深厚積淀是根基,也是底氣。
在得知國家民辦教育政策即將有重大調整之際,海亮教育不僅對原有基本盤發展進行了重新定位和建構,確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而且未雨綢繆,開始為戰略轉型做好充足準備,并于2021年年初正式確立了自身發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戰略抉擇——啟動海亮教育鄉村教育振興行動。
“海亮教育將把鄉村教育振興作為永久的頭等大事!”對此,海亮集團創始人馮海良曾這樣表示。
海亮教育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抉擇?陳軍偉在報告中系統回答了這個問題。“有這樣一句話,叫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讓我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組織也好,個人也好,要把發展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當中,只有這樣的大我實現,才有可能涵蓋自己的小我。這就是海亮教育給出的答案,融入國家戰略,實現我們的轉型升級。在我們看來,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是新時代的主旋律。我們黨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這也是海亮教育要去做的事情。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扶貧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脫貧,著力解決教育資源均等化問題,不能讓貧困人口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也就是說鄉村要振興,教育必先行。因此,我們把促進教育公平、投身鄉村教育振興事業,作為了我們海亮教育轉型的最重要方向。”
海亮鄉村教育振興行動主要面向浙江山區26縣、紅色革命老區和國家重點幫扶的160個縣,一經啟動就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截止到2023年3月,已經在全國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8個市42個縣(區)78所學校開展助學興教合作項目,為超過13萬名縣域中小學生輸送優質教育資源,為超過萬名學科教師、學校中層、教育系統干部提供一線培訓課程,很多學校在海亮教育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改變,一波又一波的好評如潮水般涌來。2023年新年前后,海亮教育收到了20多個縣域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發來的感謝信。
“有感謝我們派駐優秀管理團隊的,有感謝我們幫助實現優質生源大幅回流的,有感謝我們快速實現中高考成績提升的,有感謝我們解決了教師躺平問題的,還有感謝我們改變了當地教育生態的……”說到鄉村教育振興行動的成果,陳軍偉有些興奮。“我們定了一個五年規劃,到2027年,我們在全國鄉村教育振興的學校要達到326所,覆蓋中國的174個縣區幫扶將近70萬的學生。”
為了更好更高效的推進鄉村教育振興行動,海亮教育啟動了“人才興教、科技興教”兩大戰略,引進了80+的正高級、特級教師和金牌教練,100+清北畢業的高材生,1300+的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組建了1100多人的專職從事教育研究和課程研發科研隊伍,這些數字還將逐年遞增。海亮教育開發了一套包含9大類、31小項、91項具體內容的服務學校質量提升賦能模型,可以根據不同縣域存在的不同痛點難點,提供有針對性的、點對點的精準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海亮教育還通過成立公益基金會、發布公益項目的形式更好地用社會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幫助完成資源的最優配置。依托能夠對鄉村或縣域教育產生真正影響的公益項目,撬動足夠多的社會資源、社會力量一起來做好鄉村教育振興這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在上臺致辭時,專門攜帶了一只海亮素質教育集團精心制作的杯子,上面寫著“鄉村振興、教育普惠、共同富裕”等字樣,他拿著杯子說,“什么是民辦義務教育的公益屬性?它既包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非營利性,也包括我們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我覺得海亮的這個杯子,就完整的詮釋了它的公益屬性。比如教育普惠,講的是什么?講的是義務教育的非營利屬性,那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就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所以我今天特別拿這個杯子給大家看一下,我想這個不是海亮為自己做宣傳,是為中國的民辦教育社會責任在做宣傳。”
“心懷‘國之大者’必當為國盡責,只要能夠緊緊跟隨黨和國家的戰略布局,積極投身一系列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并且愿意為之付出足夠的努力,新時代的民辦教育依舊擁有很多的發展機遇。海亮教育愿意與各位民辦教育同仁一道全面貫徹政府最新報告精神,通過參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講好新時代民辦教育的故事。”報告的最后,陳軍偉滿懷深情地向與會人員表達了海亮教育的初心宏愿,呼吁更多的民辦教育企業、學校共同投身鄉村教育振興事業,為“教育振興鄉村”,實現中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出民辦教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