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marryu是如何看待“相親不相留學生”這類說法的
上海marryu是如何看待“相親不相留學生”這類說法的
最近,上海一位女碩士在相親節目中坦言:自己的相親條件是“不相留學生”。在她看來,留學生們普遍缺乏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不能適應中國生活。
上海 marryu在節目中表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文化多元、性格各異的人群,而不是一個只有中國面孔的人。”
在國內,很多人認為留學生是“外來人口”,不是自己人。所以大家都不喜歡和他們接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留學其實也是一種對外輸出的過程,雖然留學生們沒有參與國內的文化建設和建設,但他們已經在這個過程中被塑造成了中國人的形象。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留學生們的那些事兒。
很多人提到留學生,第一反應就是“留學垃圾”、“混吃等死的廢物”。
這是因為,留學生群體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但是他們在國內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和重視。
在一些人的眼中,留學生就是“垃圾”、“混吃等死的廢物”,這些負面印象已經深入人心,導致很多人對留學生產生了偏見和歧視。
比如2018年春節期間,上海一名留學生在外灘喂鴿子被網友拍攝發到網上后,網友紛紛評論:“你這是要給外國友人當寵物嗎?”
對此,上海警方表示:留學生喂鴿子不是寵物行為,而是一種娛樂行為。
這種事件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種文化輸出。所以在國內我們更多的會將留學生與“廢物”、“混吃等死”聯系起來。
由于國內的教育體系中,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學術討論等是由老師主導,學生只負責聽和記筆記,所以留學生在國內就被認為是“高級打工仔”,也就是一個只會讀書的機器。然而在國外,很多大學都有教授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留學生們可以直接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在英國劍橋大學的講座中,留學生們可以直接上臺和教授對話。這就是國外的教育方式。
另外,留學生也有機會和外國學生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因此,留學生不應該被認為是“高級打工仔”。
所以說,國外的教育體制決定了他們既不能參與國內的文化建設和交流,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參與國內的文化建設和交流。
最近,復旦大學的一位女研究生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留學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她說自己出國留學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以更好地融入到這個社會。她甚至把自己出國留學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我在國外如何適應當地文化》。
其實,不僅僅是留學生們,就連外國的人也對中國有很多誤解和偏見。但是作為留學生,他們是一個輸出中國文化的過程,他們其實已經融入了這個社會。
很多留學生回國后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
語言問題:國內的考試不能全部都考,還有一部分考不上;
飲食習慣:中國人很講究“入鄉隨俗”,但是留學生在國外吃的都是西餐,國內吃的都是中餐;
人際關系:和國內的朋友聚會時,很多留學生不知道該說什么;
對中國的了解程度:留學生們回國后,被問到“你為什么回國?”
很多留學生表示“不知道”;
甚至有些人都沒有來過中國,對中國的印象都是通過網絡和電視媒體了解到的。
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通過學習來解決的,相信留學生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