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陳旭東:企業級AI無法"即插即用",規模化應用關鍵在于認知、人才和數據
北京2024年10月1日 /美通社/ -- 9月26日,以"韌性與創新:為持續繁榮鋪路"為主題的2024《財富》世界 500 強峰會在廣州開幕。近 50 位來自《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頭部公司的管理者、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在挑戰中保持堅韌,在多變的市場中獲得穩定發展,以創新驅動增長,引領企業和社會走向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陳旭東應邀出席,并參與了"商業、產業和就業——因 AI 而變"的主題圓桌討論。他認為,在ChatGPT掀起AI浪潮的兩年后,企業應用AI的場景仍然集中在提高生產力(降本增效)的階段,只有少數企業在得到正向反饋后持續攻堅,以期最終推動業務增長。在大多數的業務場景中,AI無法做到"即插即用",企業需要先解決認知、組織和數據這三個問題,才能在AI應用上保持自驅力。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陳旭東(圖片來源:2024《財富》世界 500 強峰會)
以下是他的發言節選(部分內容經重新編輯):
兩年后回看AI浪潮,企業離規模應用還有多遠?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的CEO調研報告,全球CEO們正在積極利用生成式 AI 來實現快速轉型,從開展試點項目、提高效率到推動業務增長:47%的受訪CEO已經開展了試點,大部分人(67%)對"2030年前實現增長"表示樂觀。另一份IBM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的AI采用率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AI早已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在消費級場景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導航,這背后是大量地理數據、用戶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訓練。如果看企業端的應用,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是數據,和訓練通用大模型的數據相比,企業數據的規模小得多,數據量差距在百倍甚至上萬倍。沒有足夠的數據,企業就沒法深度參與,也就不能構建對業務真正產生影響的AI工具。
更大的障礙還在內部管理和對AI的認知上。一個典型的困境是,AI技術的推廣必然帶來部分重復性工作的流失,如何平衡二者并不容易。另外,一部分企業嘗試過AI后,由于投入不夠等原因,導致實際收益不明顯,也就沒有動力再往前走了。我的觀察是,只有少數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正向反饋和初步收益,并決心繼續推進。
認知、組織和數據:從降本增效到業務增長的"通關密碼"
企業應用AI的場景仍然集中在提高生產力,也就是降本增效的階段,只有少數企業朝著推動業務增長的方向繼續前進。前者的應用已經不少了,比如客服、資料查詢等場景。后者的案例還不夠多,尤其是如何通過AI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輔助業務決策,助推業務增長。
企業如果要在AI應用上保持自驅力,有三個問題要解決:
第一,認知:企業級AI不是"即插即用",需要企業深入參與,讓AI學習"你的知識",從而構建"你的AI",讓它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企業如果認為AI未來很重要,就要做相應的投資,包括建立組織和培養人才。
第二,組織建設: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要緊密結合。IBM的一份最新調研顯示,三分之二的受訪CEO認為,CTO與CFO的緊密協作對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那些將技術投資與商業成果緊密掛鉤的企業,其營收增長比未能掛鉤的企業高出 12%。
第三,數據治理:修煉數據"基本功"對很多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今天,指數級增長的企業數據中包含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比如語音、圖像、文字等。沒有足夠的高質量數據,企業的AI應用就是"空中樓閣"。
善用AI是提升個人競爭力的"必答題"
總的來說,AI技術的發展是推動進步的。IBM倡導AI與人偕行的技術路徑,將人從繁重的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投身到更需要創造力的工作。AI的價值應該是增強而非取代人類智能。但是,善用AI的人會取代不使用AI的人,這一點是肯定的。
將AI導入業務、提高效率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對IBM自己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的AskHR Chatbot經過不斷迭代,從最初很多員工反饋的"不夠智能",到今天已經能回答絕大部分HR相關的問詢,并提供多種自動化服務,這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